滇东南的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是壮族聚居区,境内铜鼓数量之多、类型之全、使用历史之悠久、制作工艺之精湛、文化内涵之丰富引起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。文山铜鼓从数量上讲,居于云南之首,以类型之多也实属罕见。
壮族是使用铜鼓并沿袭着铜鼓文化的民族之一,许多壮族村寨至今仍保留有祭铜鼓、喝铜鼓酒、唱铜鼓歌、跳铜鼓舞等习俗。丘北县八道哨乡那红村壮族就有喝铜鼓酒的习俗。
那红村分上那红村、中那红村和下那红村,三个寨子依山傍水,竹木掩映,是典型的壮族沙支系聚居村落,这里至今还保持着祭铜鼓、喝铜鼓酒的习俗。喝铜鼓酒,丘北壮语称“更劳宁”,“更劳”意为喝酒,“宁”意为铜鼓。每年大年初一凌晨祭鼓前,藏鼓者就到村旁的龙潭里取来清水将铜鼓洗净,置于堂屋,上香祭祀。祭品有四盅茶、四盅酒、两个糯米杷、一碗生猪肝。生猪肝是一道比较特别的菜,用新鲜的生猪肝剁碎然后配以葱、姜、花椒等作料凉拌而成,味道十分可口。凌晨“抢清水”过后,村里每户人家的户主都带上生猪肉或鸡来祭献铜鼓(女子不许参加)。拜祭者依次上香磕头,然后喝一口寨老倒在鼓面上的酒,以示驱邪纳福、平安健康。村民祭拜完毕,藏鼓人将铜鼓悬挂于堂屋或屋檐下,寨老敲响开年铜鼓祈求铜鼓保佑来年风调雨顺,五谷丰登,全村人畜平安。藏鼓者还在院心里置一个大酒坛,酒坛里插着数根金竹制成的吸管,谁想喝可随意喝。这坛酒叫同心酒,意在全村人要同心协力,团结一致。待饭菜做好时,大家聚在一起就餐,谈论着一年的收成和来年的打算,并相互祝福。
天明之后,铜鼓由青壮年男子扛到街心全村男女老幼和着铜鼓的鼓点唱歌跳舞,欢度新春佳节,气氛十分活跃。从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五,铜鼓除了活动需要扛出去外就悬挂于藏鼓人家里。正月十五之后,鼓就由藏鼓者妥善保管,或藏在家里,或藏在山上,总之不能让铜鼓丢失。
上那红村年逾七旬的壮族老人王廷光介绍,解放初,上那红村有三面传世铜鼓,其中“公鼓”两面,“母鼓”一面。“公鼓”响声沉闷浑厚,“母鼓”声音清脆响亮。三面铜鼓合奏,响声一高两低,十分和谐。1958年“大炼钢铁”时,两面“公鼓”被毁,剩下的一面“母鼓”保存于王廷光家,上那红的村民年年的大年初一都到他家祭铜鼓、喝铜鼓酒。
1978年的一场大火,王廷光家的房子化为灰烬,那面珍贵的铜鼓也未能幸免于难,烧得只剩下鼓心的那一部分,后被当废铁卖了。有人说,“母鼓”需有“公鼓”做伴,两面“公鼓”都消失了,“母鼓”她怎么呆得住,不走才怪。铜鼓被火烧了之后,上那红村祭铜鼓、喝铜鼓酒的习俗就此中断。只有中那红村至今都还保留有一面铜鼓,所以祭铜鼓、喝铜鼓酒的习俗依然沿袭。
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 映象文山